3月17日至3月26日,我院23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由陈静、蔡玉静、张群涛三位老师带队奔赴南京、杭州、上海、苏州开展为期10天的专业调研与考察。
本次调研首站是南京。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走进南京博物院、老门东文创街区及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开展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融合主题考察。在南京博物院,云锦龙袍的金线织造技艺、银缕玉衣的精密构造以及金蝉玉叶的拟态设计,成为学生研究传统纹样与立体造型的鲜活案例。老门东文创街区以青砖黛瓦建筑为基底,呈现非遗手作与数字艺术的碰撞。学生重点考察了云锦纹样在丝巾、盲盒等文创产品中的解构应用,并通过实地速写记录传统窗棂图案的现代转译逻辑。夜幕下的夫子庙秦淮河,团队聚焦灯光设计与文化意象表达。河岸建筑的轮廓光强化历史纵深感,画舫的动态光影则展现虚实相生的视觉叙事,为动态视觉传达课程提供实践参照。
第二站四方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赴杭州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深度探访浙江省博物馆、国家版本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西湖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历史文脉与当代艺术交织中汲取创作灵感。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同学们通过良渚玉琮、宋代青瓷等文物,解码传统纹样与色彩美学,感受"万年上山文化"到"百年红船精神"的视觉叙事逻辑。国家版本馆以古籍文献为载体,呈现汉字演变与印刷工艺的视觉发展史,为字体设计课程提供鲜活案例。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丝绸、青瓷等非遗展品,则启发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思路。很有幸与剪纸非遗传承人方建国老师进行了关于24节气作品的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学生和老师均受益匪浅。西湖的天然水墨意境与美院象山校区的建筑美学形成对话,王澍设计的院落空间通过竹木肌理与几何线条,展现了"视像化"的建筑语言。学生们在写生中捕捉光影变化,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平面构成元素。此次活动贯通古今视觉符号体系,通过多维度观察记录,为品牌设计、文创开发等课程积累了丰富素材,彰显了"在地文化"在视觉传达教学中的核心价值。
第三站是走进上海文创展,开启了一场创意与灵感的探索之旅。展览现场,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从独具匠心的文具到时尚的生活用品,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富有创意的数码周边,无一不展现着创作者的智慧与情感。同学们穿梭于各个展位,认真观察、记录,与参展商深入交流。此次参观,不仅让视传学生拓宽了视野,了解了行业最新动态,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灵感。大家纷纷表示,将把在展会上汲取的创意元素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设计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最后一站苏州。视传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踏上了参观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的文化之旅。在苏州博物馆,这座贝聿铭封刀之作里,创意山水园将苏州园林与现代庭院完美融合,展品丰富且精致,让同学们感受传统与现代碰撞的魅力。移步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园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仿佛穿越回古代。此次参观,学生们既领略了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设计学习汲取了丰富灵感,收获满满。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团队通过此次参观考察和学习,为课程发展与专业教学收集了大量的资源,对专业后续与时俱进的进行课程规划与人才培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